港股上午盤三大指數繼續上漲,恆生指數漲0.8%盤中升破26000點續創近4年新高!恆生科技指數漲1.03%,盤中亦刷新階段新高,國企指數漲0.9%站上9200點關口。 盤面上,大型科技股、大金融股(銀行、保險、券商)等大權重股普遍表現活躍,其中,京東、阿里巴巴漲約3%。
ETF方面,恆生科技ETF指數基金、恆生科技ETF基金、恆生科技ETF、恆生科技ETF嘉實、恆生科技指數ETF、恆生科技ETF易方達、恆生科技HKETF、恆生科技ETF龍頭今日上漲,年內漲幅超28%。
恆生科技指數ETF標的指數為恆生科技指數,兼具硬科技與新消費屬性。
恆生科技代表了中國AI核心資產,成分股深度聚焦AI產業鏈的上中下游,其中阿里、騰訊、小米、美團、中芯國際、聯想等有望成為中國科技股“七巨頭”。此外,恆生科技超一半權重在電商零售、汽車、家電、消電、旅遊等可選消費板塊,包含“蔚小理”、小米、聯想等硬件廠商,攜程、同程等OTA平台,以及海爾、美的等家電龍頭。
從資金面看,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港股市場10287.63億港元。其中6月、7月、8月每月淨流入持續增長;港股通成交額佔港股市場總成交額比例震盪上行,8月日均成交額佔比已達55.9%。
資金也在借道ETF淨流入港股,其中跟蹤恆生科技相關的ETF年內淨流入額超490億元,華泰柏瑞恆生科技ETF、 華夏恆生科技指數ETF年內資金淨流入額超百億;恆生科技ETF易方達、大成恆生科技ETF資金淨流入額超70億。
從港股中報業績看,截至2025年9月1日,2025H1,全部港股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0.67%,增幅較2024年報小幅上升0.02pct;全部港股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.59%,增幅較2024年報下降5.53pct。2025H1,全部港股銷售毛利率為22.45%,較2024年報上升1.23pct,較2024中報上升0.58pct;全部港股淨資產收益率為3.85%,較上年同期上升0.11pct。
銀河證券指出,從一級行業來看,2025H1,信息技術、可選消費的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速均超10%,領先於其他行業,景氣度相對較高;金融、日常消費、通訊服務、醫療保健行業均實現了營業總收入同比正增長,表現相對較好。同時,上述行業2025中報歸母淨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,且毛利率或淨資產收益率有所改善,整體業績表現較好。工業、材料、公用事業、能源、房地產的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,景氣度相對較低。同時,公用事業、能源、房地產的歸母淨利潤均同比下降,毛利率、淨資產收益率均同比下降,業績壓力相對較大。
對於港股,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認為,港股將迎來“超級長牛”,並且今年的高位大約是在深秋。
核心觀點如下:
1.過去幾個月金管局不斷回收流動性以維護香港聯繫匯率制度,令香港銀行間資金利率從零左右上升到3釐左右,這可以理解為階段性的流動性衝擊。而外資在外賣內卷的趨勢下,進一步做空互聯網。但香港也會伴隨美聯儲降息,流動性環境將會顯著轉好,外資或會平倉,帶來港股急升。
2.“從現在做空互聯網的壓力,後面變成逼空的動力”。預期第四季人民幣兌美元或到7左右,屆時將會有外資,尤其是非美的長線基金,也包括美國、歐洲在內的對沖基金,將會主動加倉港股。
3.港股可能11月前後有希望站上28000點,恆生科技指數則有希望到6000至6200點左右的區間。相信從現在到年底,港股會跑贏全球,比美股及A股彈性空間更大。
4.中長線這輪長牛可能達20至30年,主因資本市場將取代房地產發揮資源配置的核心樞紐作用,推動社會財富從低效率資產轉移到科技、新消費等新質生產力領域,並形容“有形的手”將發揮關鍵作用,避免市場大起大落,推動市場穩健上行。
5.港股互聯網股一定是被錯殺,即使內卷還在繼續,這已反映在股價中,估計互聯網的敍事在第四季開始從外賣內卷,變成如美股的科技賦能、科技成長、AI賦能的宏大敍事,板塊的基本面邏輯正在悄悄地反轉。
6.創新藥、新消費以及AI都是策略性資產,創新藥較新消費的爆發力更強,因為兼具了消費及科技。中國的創新藥已由仿製的、跟跑的,開始到了引領者、領跑者。
華福證券指出,2025年恆生科技在春季躁動、A股6月下旬的TMT結構行情兩個階段的表現出現分化。近期港股走弱與流動性息息相關,但目前港元脱離弱方保證,預期後續無需再大幅回收流動性,且美聯儲降息週期利好恆生科技,或加大回流力度,助力流動性的改善。“外賣敍事”拖累恆生科技,AI敍事終將回歸。互聯網巨頭開啟“外賣大戰”,對利潤產生侵蝕,Bloomberg顯示恆生科技EPS同比預期值在6月下旬後也出現下修。但隨着“反內卷”的開展、監管約談、央視調查,“外賣大戰”有望得到適當引導。此外,阿里巴巴財報超預期、持續投入雲和AI基建、疊加芯片相關消息,AI關注度再次提升。恆生科技AI敍事終將回歸,有望追趕此輪A股TMT行情,實現“補漲”。人民幣正處於新一輪升值週期,外資的流入將利好大盤藍籌股,且港股彈性大於A股,恆生科技有望從中顯著受益,從“外賣敍事”重回AI敍事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格隆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