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科技圈被兩把“火”點燃:一把是阿里巴巴(09988)2025財年三季報成績亮眼,其中,雲智能集團收入重回13%的同比雙位數增長;另一把則是AR獨角獸Rokid因“空間計算”概念爆紅,被冠以“杭州第七龍”之名。這兩把火的背後,都站着同一個人——阿里巴巴CEO吳泳銘。
阿里轉型 AI戰略成效初現
智通財經APP獲悉,自2023年9月接任CEO,吳泳銘便以“用户為先,AI驅動”為核心,推動阿里從傳統電商向科技巨頭的蜕變。上任僅三天,他通過全員信明確業務優先級:核心業務(電商、雲)加碼投資,非核心業務逐步剝離或資本化。隨着這一戰略落地,阿里巴巴資源迅速向AI與雲業務集中。
在阿里巴巴2024財年Q2財報會上,吳泳銘首次公開AI戰略細節,提出技術分層(底層算力芯片與大模型、中間層行業解決方案、應用層消費端AI產品),並承諾未來三年投入超1000億元用於AI與雲計算基建。同時,組織變革方面成立“AI
Labs”,整合達摩院、阿里雲智能團隊,為AI技術的深度發展提供組織保障。
在之後的不同公開場合,吳泳銘多次強調AI在阿里巴巴業務中的重要性:“AI是阿里幾十年一遇的機會”,“AI將成為貫穿阿里巴巴各個業務板塊的底層技術,從電商、雲計算到物流,AI將成為推動公司發展的核心力量。”
2025年,阿里巴巴明顯加速了相關佈局。在2月底的最新財報會上,吳泳銘表示將繼續專注三大業務類型:國內外電商業務、AI+雲計算的科技業務、互聯網平台產品。2月24日,更是公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元加碼AI與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戰略,此舉創中國民營企業在該領域的最大規模投資紀錄。業內人士認為,阿里巴巴的這一決策不僅重塑了阿里的技術版圖,更折射出中國AI產業投資領域的全新動向。
在吳泳銘的推動下,阿里巴巴的AI佈局已初見成效:阿里雲AI相關收入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,2025財年Q3佔比升至35%;阿里雲的AI基礎設施不斷升級,推出了通義千問等大模型,與蘋果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等。
前瞻投資 十年佈局AI領域
在資本市場,吳泳銘有着多重身份,他不僅僅是阿里巴巴CEO,對AI佈局也並不侷限於阿里巴巴內部。作為元璟資本的創始人,吳泳銘在資本市場的投資佈局同樣令人矚目。
日前,AR智能眼鏡品牌Rokid(靈伴科技)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太空的AR產品,受到多方關注。此前,Rokid憑藉“空間計算”概念強勢出圈,成為杭州科技圈的新寵,被譽為“杭州第七龍”。而吳泳銘正是Rokid的第一位投資者。
據悉,在祝銘明(現任Rokid的創始人兼CEO)2014年離開阿里巴巴創業時,吳泳銘作為其老領導就投出了第一筆資金。2015年,吳泳銘聯合劉毅然成立元璟資本,同年參與了Rokid的A輪融資,持續支持Rokid的發展。
目前,Rokid的智能眼鏡已經應用於教育、醫療、工業、能源和文博等多個場景。隨着Rokid的崛起,“Rokid概念股”在A股市場也引發了漲停潮,多家上市公司通過投資或合作深度佈局Rokid生態。2024年,Rokid宣佈完成5億元C+輪融資,投後估值達到10億美元。
在虛實融合的AI戰場上,吳泳銘眼光獨到、運籌帷幄,除了AI眼鏡,他也看好AI在自動駕駛、智能家居等垂直領域的應用。他不僅是港股自動駕駛新星佑駕創新(02431)的天使輪投資人,更是該公司的首位外部投資者,2015年開始多次參與佑駕創新的融資。截至2月25日收盤,佑駕創新市值為118億港元。同年,元璟資本在天使輪階段投資了全球領先的IoT雲平台——塗鴉智能(TUYA.US),目前該公司市值約22億美元。
作為專業的投資人,吳泳銘前瞻性佈局能力一流,他看好的AI領域,正逐漸成為推動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。除了Rokid、佑駕創新和塗鴉智能,吳泳銘及元璟資本先後投資了理想汽車(02015)、對話式人工智能平台思必馳、具身智能領域初創公司有鹿智能等,形成了獨有的“AI投資生態”。
現在看來,吳泳銘在阿里巴巴內部的AI佈局不僅是資金的投入,更是從戰略到組織的全面重塑。阿里巴巴正朝着
“AI基礎設施運營商”蜕變。3800億的背後,既是對AGI時代的提前卡位,更是對中國AI產業在全球科技領域話語權的爭奪。在這波AI浪潮中,吳泳銘的對外投資佈局早已精準聚焦於AI相關的硬科技領域,不僅為新興企業提供了強大支持,也為資本市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。
誠如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所言,“這場競爭的答案每天都在變化”,而吳泳銘和阿里巴巴在AI領域的“刷新”才剛剛開始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智通財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