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芯国际(00981.HK) +10.100 (+12.696%) 沽空 $4.80亿; 比率 8.214% 午後股价弹上11.4%报88.6元,成交额48.12亿元。中国银河证券於周一(9月29日)发表报告指出,中芯是内地技术最先进、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龙头企业,历经初创期、战略调整期和技术追赶期三大发展阶段,现已成长为全球市场份额前三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。公司凭藉在14nm的FinFET工艺的量产和「N+1」等先进节点的技术突破,构建深厚的专利壁垒,累计授权专利超过1.4万件。
尽管中芯面临美国设备限制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,2024年仍实现营收577.96亿元人民币,按年升27.7%,受折旧影响,净利润按年下滑23.3%。公司聚焦成熟制程扩产和本土市场需求,持续受益於AI、汽车电子的国产替代趋势,未来有望在行业复苏和产能释放中强化领先地位。
相关内容《大行》东吴证券列出南向资金上周对港股十大净买入及净卖出名单(表)
中国银河证券指,半导体行业复苏,晶圆代工国产替代趋势明显。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明显,上半年市场规模达3,460亿美元,按年增长18.9%,主要受AI基础设施投资及终端应用需求驱动。晶圆代工作业产业链核心环节,呈现「一超多强」格局,台积电(TSMC.US)主导市场,中芯国际则以约6%份额位居全球第三。行业资本与技术壁垒极高,设备投资占晶圆厂总成本70%至80%,且客户认证周期长、转换成本高。中国大陆晶圆代工虽起步较晚,但在国产替代与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,2025年本土市场规模预计达1,026亿元人民币,中芯作为国内领先的代工厂,在成熟制程扩产与本土化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。
中芯通过「制程升级与产能扩张」双轨并进策略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中芯一方面深耕成熟制程,2024年实现8英寸月产能45万片、12英寸月产能25万片,持续巩固在汽车电子、物联网等领域的市场优势;另一方面积极研发先进制程,已完成14nmFinFET量产,为支持产能建设,2024年资本开支达73.3亿美元,重点投向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天津等地的12英寸晶圆厂扩建项目,部分新产线将於2025年起陆续投产。尽管扩张带来短期压力,随着产能释放和良率提升,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。
中国银河证券表示,由於公司8英寸晶圆出货超过800万片、12英寸产能持续扩张(年均约5万片),同时通过优化制程良率、改善产品结构和降本增效等措,盈利能力将稳步提升预计中芯2025至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27.71亿、764.01亿及936.11亿元人民币,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.46亿、58.39亿及83.39亿元人民币,增速为33.7%、18.1%及42.8%,该行首予中芯国际A股(688981.SH) +4.110 (+3.022%) 「推荐」评级。
相关内容《大行》银河证券列出包括中芯等全球主要晶圆代工者营收及市场份额预测(表)
该行指按相对估值分析,中芯属半导体制造领域龙头厂房,同时晶圆代工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,中芯持续维持高强度的资本开支以扩张产能和研发技术,这会带来巨大折旧压力,短期内严重挤压净利润表现,因此用市盈率估值会失真,而市账率更能反映其真实资产价值和长期投入的成果。该行据中芯公司主业特性,选取华虹公司(688347.SH) +15.560 (+15.717%) 、斯达半导(603290.SH) -0.760 (-0.686%) 、士兰微(600460.SH) +0.360 (+1.158%) 及华润微(688396.SH) +0.930 (+1.703%) 可比公司,2025年至2027年可比公司的A股市账率平均为3.85倍、3.67倍及3.46倍。截至上周五(9月26日)止中芯A股(当日收市价132.27元人民币)为预测2025年及2026年市账率各为6.91倍及6.66倍。
银河证券称,中芯是内地实现半导体自主可控的绝对主力,其战略价值比其他纯商业代工厂更桸缺,相较国际巨头台积电,中芯在技术上虽是追赶者,但其成长性在中国市场独特,支撑其享有更高估值弹性,监於台积电在美股的市账率为9.47倍,同时公司作正在重资本投入的国内稀缺先进晶圆代工厂,应具较高估值溢价。(wl/)(港股报价延迟最少十五分钟。沽空资料截至 2025-10-02 16:25。) (A股报价延迟最少十五分钟。) (美股为即时串流报价; OTC市场股票除外,资料延迟最少15分钟。)
AASTOCKS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