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2025年8月28日 13:23,恒生科技指数(HSTECH)下跌1.66%。成分股方面涨跌互现,携程集团-S(09961)领涨8.00%,中芯国际(00981)上涨8.00%,华虹半导体(01347)上涨4.36%;美团-W(03690)领跌12.38%,小鹏汽车-W(09868)下跌8.32%,京东集团-SW(09618)下跌4.53%。恒生科技指数ETF(159742)下跌1.54%,最新报价0.77元。拉长时间看,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1周累计上涨2.50%。
流动性方面,恒生科技指数ETF盘中换手14.53%,成交4.58亿元,市场交投活跃。拉长时间看,截至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1周日均成交5.55亿元。
【事件/资讯】
1、2025年8月27日,港股市场大市成交额达到3713.8亿港元,南向资金净买入153.71亿港元。港股三大股指回调,从海外及宏观因素来看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解除美联储理事丽莎·库克的职务,“立即生效"。这一举动震动了金融市场,引发广泛质疑,如果特朗普成功罢免库克,到明年年初,他将至少拥有美联储七大理事席位中的四席,从而对美联储施加更大影响力。
并且恒生指数通近26000 点关键心理关口,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,压制港股市场表现。
【机构解读】
1、未来港股创新高核心催化因素,以日美经验为锚,AI科技与新消费未来仍有较大空间,有望带动港股市场上涨。
2、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,边际定价能力不断上升若中债利率在 ERP 模型中权重上升叠加国内低利率环境,将会有更多资金配置港股市场。
3、中国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中,同时若美国进一步降息改善全球资金流动性,以及AI 产业业绩兑现,源头活水会支持港股市场进一步上涨。在信用扩张之前,“反内卷”政策开始加速供给端出清,相关行业底部反弹后有望逐渐补齐牛市“短板”。
【相关ETF】
恒生科技指数ETF(159742),场外联接(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(QDII)A:014438;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(QDII)C:014439)。
指数覆盖互联网软件、移动互联网、互联网服务、家庭娱乐等细分领域。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比亚迪股份、阿里巴巴-W、美团-W、腾讯控股、小米集团-W等,合计权重70%,头部集中度高,指数深度受益 AI发展;同时ETF支持T+0交易。
规模方面,恒生科技指数ETF最新规模达31.57亿元。
份额方面,恒生科技指数ETF最新份额达40.75亿份,创近1年新高。
从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,最高单日获得1.90亿元净流入,合计“吸金”2.28亿元,日均净流入达7588.24万元。
数据显示,杠杆资金持续布局中。恒生科技指数ETF连续3天获杠杆资金净买入,最高单日获得3695.37万元净买入,最新融资余额达3.09亿元。
截至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3年净值上涨36.12%。从收益能力看,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自成立以来,最高单月回报为33.70%,最长连涨月数为4个月,最长连涨涨幅为23.01%,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7.44%。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6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0.03%。
截至2025年8月22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1年夏普比率为1.66。
回撤方面,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今年以来相对基准回撤0.54%。
费率方面,恒生科技指数ETF管理费率为0.50%,托管费率为0.15%。
跟踪精度方面,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ETF近3年跟踪误差为0.047%,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。
恒生科技指数ETF紧密跟踪恒生科技指数,恒生科技指数代表经筛选后最大30间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27日,恒生科技指数(HSTECH)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腾讯控股(00700)、网易-S(09999)、阿里巴巴-W(09988)、小米集团-W(01810)、中芯国际(00981)、快手-W(01024)、比亚迪股份(01211)、美团-W(03690)、京东集团-SW(09618)、小鹏汽车-W(09868),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8.53%。
(文中个股仅作示例,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。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)
恒生科技指数ETF(159742),场外联接(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(QDII)A:014438;博时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(QDII)C:014439)。
以上产品风险等级为: 中高(此为管理人评级,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)
风险提示: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,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,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,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,结合自身投资目的、期限、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,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。
新闻来源 (不包括新闻图片): 有连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