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兩名美國官員透露,伊朗軍方於上月在波斯灣秘密將水雷裝載至艦艇上,此舉引發美國政府高度警覺,懷疑伊朗準備封鎖戰略重地「荷姆茲海峽」,作為對美國空襲的潛在報復行動。
據《路透》報導,這項先前未被公開的部署行動由美國情報單位發現,時間點發生在以色列於 6 月 13 日對伊朗發動首次飛彈攻擊之後。由於內容涉及敏感機密,兩名官員要求匿名。
荷姆茲海峽戰略價值高 若封鎖恐引發能源危機
儘管目前這些水雷尚未被實際部署,但其動作已強烈暗示伊朗可能認真考慮封鎖荷姆茲海峽,此舉將威脅全球最繁忙的能源運輸通道之一。
該海峽每日承載約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與天然氣,一旦遭封鎖,恐引爆能源價格飆升並拖累全球供應鏈。
然而,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後,國際油價反而下跌超過 10%,顯示市場尚未認定衝突已嚴重衝擊石油貿易。
6 月 22 日,美軍針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發動精準打擊後,伊朗國會通過封鎖荷姆茲海峽的提案,但該決議屬象徵性質,最終需由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拍板。歷年來伊朗多次威脅封鎖海峽,但始終未曾真正執行。
荷姆茲海峽仍開放 白宮強調行動奏效
目前尚不清楚這批水雷何時被裝載、是否已經卸除。美方未透露情報來源,但此類監控多仰賴衛星影像與人力間諜雙重來源。
對此,白宮一名官員表示:「總統成功推動『午夜重鎚』行動、有效遏制胡塞武裝,加上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策略,荷姆茲海峽依然保持開放,航行自由得以恢復,伊朗戰略能力亦受到重創。」
兩名美方官員也指出,不排除伊朗此舉是為混淆視聽的「假動作」,目的可能是向華府展示封鎖決心,實際上卻無封鎖意圖。也可能是軍方單方面為應對高層命令進行的戰備準備。
荷姆茲海峽地理重要性極高,位於阿曼與伊朗之間,最窄處僅 21 英里,實際航道來回各僅 2 英里。沙烏地阿拉伯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、科威特、伊拉克等 OPEC 成員大多透過此通道出口原油至亞洲。
卡達則幾乎全部液化天然氣也經此出口。伊朗自身也需倚賴該通道出口石油,封鎖行動將傷敵亦自損。
美國國防情報局估計,截至 2019 年,伊朗擁有超過 5,000 枚水雷,並具備使用高速小艇迅速部署的能力。
荷姆茲海峽戰略地位 促美加強軍力部署
為應對潛在威脅,美國第五艦隊長期駐紮於巴林,負責區域航道安全。原本部署的四艘復仇者級反水雷艦(MCM)已陸續被另一種名為濱海戰鬥艦(LCS)的艦艇取代。
在美國對伊朗發動攻擊前的幾天裡,所有反水雷艦艇都已暫時撤出巴林,以防第五艦隊總部可能遭到報復性攻擊。
截至目前,伊朗的初步報復行動仍屬有限,僅向駐卡達附近的美軍基地發射飛彈,未擴大衝突。但美方仍不排除伊朗未來進一步報復的可能性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