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美國政府持續收緊留學生簽證政策,香港正成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新焦點。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近日透露,受美國限制國際學生簽證影響,中國內地及海外學生赴港升學需求顯著增長,香港的大學正迎來國際化發展的關鍵機會。
數據顯示,2024/25 學年香港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生人數達 2 萬 6631 人,年增 15.8%,其中中國學生佔比超過八成。以香港大學為例,2023/24 學年新生中,非本地生比例高達 60.7%,中國學生佔非本地生的 63.4%,較去年成長 3.8 個百分點。
此外,珠海學院、職訓局及樹仁大學等自資院校的中國學生比例則分別達 62.6%、23.5% 及 23.3%,這種成長趨勢與香港大專院校放寬非本地生限額密切相關。自 2024 年起,香港政府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比例上限已從 20% 提升至 40%。
中國《財經》雜誌報導,上述現象與美國近期針對國際學生的政策緊縮形成鮮明對比。美國國務院以國安為由撤銷逾 1700 名外籍生及畢業生的居留許可,波及全美 250 多所院校,中國、印度等國留學生首當其衝。
蔡若蓮指出,部分原本打算赴美留學的學生及其家庭已將目光轉向香港,香港高校憑藉國際化教學環境、中英雙語優勢及多元文化氛圍,成為替代性選擇。
為強化國際教育樞紐地位,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 2023 年《施政報告》中提出,擬投入 10 億港元擴建「一帶一路」獎學金,將名額從 100 人增至 150 人,涵蓋 49 個國家和地區,目前已有 680 名學生透過該計畫赴港學習。
此外,香港政府正推動大學與海外院校合作,積極爭取國際教育年會等平台資源,目標在東協及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擴大影響力。
然而,生源激增也對香港高等教育配套提出挑戰。蔡若蓮強調,大學需平衡招生規模與教學質量,避免因過度擴張而影響學習體驗。為此,香港未來三年將新增 1.3 萬個學生宿舍床位,並探討公私合營模式解決住宿難題。
目前,香港八大院校非本地生佔比約 23%,教資會文件顯示這一比例未來十年將保持穩定成長,但配套設施建設仍須與招生節奏同步。
值得關注的是,香港大學在吸引國際人才的同時,保持穩定的學術生態。目前本地高校教職人員中,中國、香港及海外人才比例維持在 4:3:3,此結構未來十年料將不會發生顯著變化。
專家指出,香港高等教育正透過「擴容提質」策略,在中美教育博弈背景下建構獨特優勢,但國際化過程仍須警惕過度依賴中國學生、區域競爭加劇等潛在風險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