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百日前夕,《紐約時報》上周日 (27 日) 透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調查揭示美國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深度依賴,以及他們面臨的潛在危機,並指從廚房用具到節日煙火,從汽車零件到個人護理用品,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已跟中國製造緊密交織,而隨著新一輪關稅實施,這種依賴正演變為對經濟與民生的雙重考驗。
在美國家庭的廚房裡,中國製造的烙印無所不在。無論是烤麵包機、餐具或烹飪用具,超過九成的產品都依賴中國進口,其中家用烤麵包機的進口率更是達到驚人的 99%。這種依賴不僅源自於中國製造業的規模效應,更因其產品性價比在全球市場難有對手。
紐時報導還特別提到,美國雖保留部分高端家具產能,但體積龐大、運輸成本高的床墊等產品仍完全依賴中國生產,凸顯全球化分工的複雜性。
家庭浴室同樣是中國製造的「重鎮」。化妝刷、指甲剪、梳子等個人護理用品幾乎全部來自中國,而棉質床具用品、服裝等領域則因政治因素而顯著改變。
美國政府以「強制勞動」為由禁止新疆棉花進口,導緻美國市場上 9 成中國棉製品退出,這一政治操弄不僅割裂全球供應鏈,也讓美國消費者被迫轉向其他產地的高價替代品。
此外,節日慶典的浪漫與安全也跟中國製造息息相關。美國市場上 95% 的煙火產自中國,從獨立紀念日到國慶日,絢麗的夜空離不開中國製造的技術與工藝。
報導中甚至調侃說,川普簽署關稅令時使用的筆,很可能正是中國生產的。
汽車業則展現中美貿易另一矛盾。儘管美國消費者難以直接購買中國整車,但電動車核心零件—動力電池,卻高度依賴中國技術。
隨著 5 月 3 日新一輪關稅生效,外國製造的汽車零件成本可能進一步攀升,最終推高終端市場價格,這種「間接依賴」讓美國車廠陷入兩難,既要應對本土高關稅壁壘,又無法完全擺脫中國供應鏈。
數據顯示,儘管部分產能轉移至墨西哥、越南等國,這些地區仍需從中國進口大量零件進行組裝,例如,任天堂遊戲機生產鏈橫跨多國,但核心零組件仍來自中國。
另據《金融時報》報導,美國消費者正面臨「無貨可買或高價買單」的困境,服裝、電子產品等品類價格預計上漲超 60%,基礎藥品和食品價格也將攀升。
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,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因新關稅政策每年可能多支出 4700 美元,恐慌性搶購已在多地蔓延。
專家警告,川普政府的關稅策略正陷入「傷敵一千自損八百」的困局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(PITE) 資深研究員 Chad Bown 表示,本輪關稅涵蓋更多新型消費品,企業難以快速調整供應鏈,成本轉嫁消費者的可能性激增。
《BBC》也指出,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率已升至一個世紀以來最高水平,這種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」的政策正引發國內強烈反彈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