矽谷投資巨頭紅杉資本的權力更迭,近日在投資圈掀起不小波瀾,這家管理規模逾 560 億美元的知名創投機構日前正式宣布,自 2003 年加入的紅衫美國全球高級執行合夥人 (最高合夥人職位)Roelof Botha 宣布轉任顧問,他的職位由林君叡 (Alfred Lin)、Pat Grady 接替。
事實上,這場表面上看起來的平穩交接,實則為一場醞釀多年的「靜默宮鬥」,而矛盾的導火線,始於一場社群媒體風波。
今年夏季,紅杉合夥人 Shaun Maguire 在 X 平台對紐約市長候選人佐蘭 · 馬達尼發表攻擊性言論,引發內部抵觸與外界質疑。身為全球領導人,Botha 選擇捍衛「言論自由」而非代表公司道歉,直接激怒了營運長 Sumaiya Balbale,並在 8 月憤而辭職。
這場風波揭露紅杉內部價值觀的分裂,波斯灣地區投資人開始質疑其企業文化是否符合道德投資框架,Botha 的「高智商、低情商」特質也被推上風口浪尖,而更深層的危機則來自 AI 領域的「機會流失」。
紅杉曾在 2021 年以 2000 萬美元投資估值 200 億美元的 OpenAI,卻在後續 2600 億美元估值的融資中僅獲微弱份額。儘管後續追加投資,但今年稍早提出 10 億美元出資時,最終獲得的股份仍「遠低於預期」。在科技邏輯高速重構的當下,Botha 對 AI 的謹慎姿態被視為紅杉錯失黃金投資機會的關鍵。
這場「政變」的背後,是紅杉治理結構的特殊性,合夥人有權隨時對領導發起投票。包含林君叡與 Grady 在內等高級合夥人的聯手,最終推動權力更迭。
新掌門中,林君叡的履歷特別亮眼。這位 1972 年出生於台灣的華人投資者,6 歲隨父母移民美國,本科哈佛應用數學系、碩士史丹佛大學統計所,曾在 Zappos 擔任營運長、財務長並主導其 12 億美元被亞馬遜收購的經典併購。
2010 年加入紅杉後,林君叡從早期投資切入,主導或深度參與 Airbnb、DoorDash、OpenAI 等項目,以「從現金流到組織節奏的可持續成長」風格著稱,被創業者稱為「最懂創辦人」的投資人。
2017 年起,林君叡負責紅杉早期投資業務,與 Grady 分別掌舵早期與成長業務,「雙引擎」組合被視為紅杉應對科技週期變化的關鍵。
Grady 則專注中後製成長投資,2015 年加入後押中 Snowflake、Zoom、Okta 等企業級科技明星,是紅杉在 SaaS 與 B2B 領域的中堅,而他跟林君叡分工明確,後者掌控早期創新,他則鎖定成長確定性,既平衡權力,也為紅杉注入結構化與分層運作的基因。
紅杉的權力更迭,也折射出全球資本對 AI 時代的焦慮與渴望。就在換帥前一個月,紅杉剛募集 7.5 億美元早期基金與 2 億美元種子基金,明確加碼 AI 領域,新領導階層的就任宣言,更是對這一趨勢的回應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紅杉的權力漩渦之外,華人投資者正以更鮮明的姿態崛起於矽谷創投生態。從許良傑的七海創投到蘭雪昭的 Basis Set Ventures,再到張露的 AI 與健康基金,越來越多華人背景的投資者從「資本趕來者」轉變為「科技連結者」。
許良傑早年以工程師身分切入投資,2015 年創立七海創投,聚焦美國早期新創;蘭雪昭擁有密西根大學統計學與心理學背景,曾在 Dropbox 負責策略併購,2017 年自建基金瞄準 AI / 自動化;張露則從內蒙古走出,創辦醫療設備公司後被收購,如今在深耕自動化 AI / 健康 / 工業產業早期投資。
上述三人共同點是既具備中國背景與跨國資本視角,也深度紮根美國創新體系,不僅能出資,更能參與決策、建立跨國資源通道。
從 Botha 時代的「高智商低情商」困局,到林君叡、Grady 的「雙引擎」接棒,從華人投資者的「資本輸入」到「技術鏈接」,紅杉的權力更迭與矽谷生態的演變,共同勾勒出全球創投格局的深層變革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