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《路透》周二 (28 日) 報導,美國聯準會 (Fed) 本周將召開利率決策會議,外界普遍預期將宣布結束縮減資產負債表 (量化緊縮 / QT) 計畫,並同步下調基準利率 1 碼 (25 個基點) 至 3.75% 至 4.00% 區間。然而,隨著貨幣市場利率意外走升、資金緊俏跡象浮現,市場對「縮表後是否將更快重啟量化寬鬆(QE)」的討論升溫,凸顯流動性疑慮正籠罩縮表尾聲。
貨幣市場緊俏 促 Fed 提前喊停縮表
近期聯邦資金利率等短端利率出現上揚,顯示市場資金水位收緊,促使多家投行與經濟學家呼籲 Fed 提前結束縮表。部分分析認為,Fed 透過縮減持有公債與抵押貸款證券 (MBS) 所回收的流動性,已接近「安全區間」下限,若再抽離資金恐削弱對政策利率的控制力。
德意志銀行指出,聯邦資金利率偏強、以及常備回購便利工具 (Standing Repo Facility) 的使用量升溫,已釋出市場流動性偏緊訊號,預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(FOMC) 將於本周會後正式宣布結束縮表。研究機構 LH Meyer 共同創辦人 Derek Tang 則表示,雖然並非板上釘釘,但若本次會議喊停縮表,他也不意外。
Fed 官員先前對縮表前景僅釋出有限指引。主席鮑爾曾表示,縮表可能在未來數月內告終,但需在資產負債表管理上保持靈活。達拉斯聯準銀行總裁蘿根 (Lorie Logan) 認為市場流動性仍屬充裕;主管金融監管的副主席鮑曼 (Michelle Bowman) 則支持更積極縮表,若本周宣布終止縮表,她可能投下反對票。
回顧疫情 QE 背景 暫時操作或重返常態
疫情期間 Fed 大舉購買公債與 MBS 以支撐市場,資產規模一度自 2020 年起翻倍至約 9 兆美元。隨後 Fed 透過到期不再續作的方式縮表,目前持有規模已降至約 6.6 兆美元。由於住房市場因素影響,MBS 到期速度偏慢,縮表壓力主要落在美國公債。
Fed 此輪縮表的核心目標,是在不破壞市場正常運作下,將準備金水位引導至足以維持政策利率穩定的「適度充裕」水準。然而,準備金的「足夠」無明確指標可量化。上一輪縮表於 2019 年曾誤判時機、抽離過多流動性,迫使 Fed 迅速重啟操作、向市場回灌資金。
Fed 原希望常備回購機制能扮演「安全氣囊」,在必要時快速提供資金,延長縮表空間。但 Fed 官員亦保留動用公開市場操作 (OMO) 進行臨時或永久性買進的權力,以穩定市場資金。
市場押注 2026 年重啟 QE 國庫券恐成主要買盤
部分機構預期,即便本周宣布結束縮表,市場緊俏情況仍可能持續,Fed 可能必須在短期內採取臨時性市場操作。摩根大通建議,Fed 在宣布停縮後應立即祭出暫時性資金投放,並下調常備回購便利利率,以提高使用誘因;如有必要,恐需在 2026 年首季恢復 QE。
Evercore ISI 研判,Fed 為維持金融體系「資金自然成長」所需,恐比原先規劃更早啟動淨買進公債,規模約每月 350 億美元,時間點可能落在明年首季。由於 MBS 去化困難,多數分析預期將繼續讓 MBS 到期退出,未來若重啟 QE,買盤將集中於美國國庫券 (T-Bills)。
也有分析人士提出另一種思路:若 Fed 採更頻繁、但量小的暫時性公開市場操作補充準備金,反而能讓資產負債表最終縮得更小。市場也關注本周五 (31 日) 美國公債結算可能抽走大量資金,或成為 Fed 首次啟動暫時操作的時間點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